造车新势力们的脸上大多洋溢着笑容,正如火如荼地在搞端到端,AI大模型。从智驾到智舱,从月榜到周榜,月销两万,才敢“上桌吃饭”。
产能有瓶颈?这就安排李斌/何小鹏/雷军去厂里给您的爱车拧螺丝,拧不完就让他在工厂里睡!
而惨淡的另一面,合资品牌销量和声量的双重缩减肉眼可见,如同老人消瘦的脸颊。毕竟前者占据的市场,基本都来自于合资品牌。落在线下,则是一个个“十年老店”的改弦易辙,摘牌换新颜。
视线向外,近期传出本田日产将要合并,两家日系巨头将联合三菱,成立一家新公司。是强强联合还是抱团取暖,当下无从评判。
视线向内,以东风本田为例,过去在中国二十余年,靠着CR-V,思域艾力绅等明星车型建立了八百万的“本家人”,成绩斐然。
但伴随着愈发成熟的中国新能源车市,新势力们的重组洗牌,和对合资品牌的唱衰,已然无法站让东本在功劳簿上吃老本。东风本田需要主动思考,未来十年,新的增长周期在哪里。
是像部分同行短暂退出中国市场,坐看群雄厮杀,还是入乡随俗,和强者们继续一搏?
12月初,我们跟随着媒体大部队来到了东风本田的全新新能源工厂,通行的还有数百名东本粉丝。这是东风Honda全新新能源工厂的首次对外开放,得以见识一家车企其最核心的区域。
这座工厂的特别之处在于,天选它是东风本田有史以来数智化最高的工厂,也是本田全球的首个新能源工厂。整座工厂的工人并不多,零部件运输均有独立的机械化运输渠道。400多台机器人设备,60多台AGV智能物流小车,涵盖冲压、焊接、涂装、总装等关键生产环节,年产能在12万台。
工厂内还有高耸到棚顶的智能物流仓管系统,通过传感器和自动化设备,可以快速准确地存储和取出物料,大大提升生产效率。遗憾的是,仓储显得空荡,并没有太多的零部件等待着它的输送。
仅以基建表现来看,东本的这座新能源工厂在我参观的诸多工厂里,足以排上前列。
但这座庞大的工厂,目前只有两三款车型从这里诞生,在总装车间OK线区域,车间工作人员对灵犀L做最后检查,这是东本旗下的电动子品牌,拥有独立的品牌logo。而计划明年一季度亮相的烨S7也将由这座工厂生产送往全国各地。
前者的表现我们暂且不表,后者则是武装上本田和东风本田最前沿的“电动化+智能化”技术,是寄予厚望的新秀。以其搭载的W架构为例,具备高刚性、低重心、轻量化等显著优势,配备“三合一”高功率驱动电机和一体化压铸全铝外壳的大容量、高密度电池,硬件素质到位。
双电机四驱,采用50:50车重比,力求保证操控性。我们在工厂的试车道上,试乘了烨S7的副驾和后排。两公里的试车道可以体验到完整的加速和大曲率的转弯,就实际体验来说,加速迅速但不突兀,过弯时的支撑也足够,没有明显侧倾。在整体的底盘调教上,这是一台非常成熟的车型。
成熟的背后是和零部件供应商的紧密合作,来自宁德时代的电池,博世的转向系统,奥托立夫的安全件,布雷博的卡钳。东风本田在极力证明自己从零部件到整车,都是大厂品质。但这种极力证明的背后,恰恰反映了当下用户对于东风本田新能源的陌生和不信任。
以灵悉L为例,作为一款中型纯电轿车,在造型设计上足够大胆个性,530km的续航,2731mm的轴距,售价在十三万左右,对于一台【本田】而言,是优质的价格。
但在产品竞争力上,相比较小鹏MONA 03,比亚迪秦L等同价位车型上,不提智能化表现,仅是续航方面,就有较为明显的差异。既没有发挥本田能耗上的优势,也没有呈现本田一直推崇的“座舱空间最大化”。
加上新品牌和本田的联系较少,潜在用户无法产生直接关联,种种叠加导致该车型销量低迷,让东风本田只能把希望寄语在下一台车,也就是烨S7。
烨S7能否抗住大旗尚未可知,但东风本田至少用这台车做出了正面回应。面对中国新能源市场,东风本田再造一座新工厂,再推一款新车,继续在最激烈的市场里作战。
在制造端,能否做到上市即交付?能否跟上主流智驾水准。在营销端,如何让消费者更快速地认识它?和同级别产品相比,智能化到了什么阶段,灵活有趣的驾控如何能被“看得见”,“摸得着”。
过去二十年是继承,今后二十年是发展,东风本田的故事,八百万本家人的记忆,应该还要继续说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