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云南法制报以《晋城法庭多元解纷 “枫桥之花”绽放滇国故里》为题,报道晋宁区人民法院晋宁法庭深入践行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。
位于滇池南岸、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昆明市晋宁区晋城街道,被称为滇国故里。
近年来,晋宁区人民法院晋城法庭在打造“枫桥式人民法庭”中,坚持把非诉讼机制挺在前面,积极参与并建立多层级、多渠道的调解工作格局,天选让新时代“枫桥之花”绽放滇国故里。
3年来,晋城法庭办理各类案件1707件,其中诉前调解成功563件。立案受理1144件,诉中调解结案692件,除缺席审判等案件外,调撤率约为82%。
“和诉讼相比,调解充分尊重当事人需求,具有程序简单、裁决迅速、省时省力、一步到位的优势。”晋城法庭负责人孙建刚介绍,晋城街道辖45个村(居)委会,常住人口11万余人,流动人口达15.3万人。
依靠基层调解组织,充分发挥其人熟地熟的优势,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,是晋城法庭的一大“法宝”。晋城法庭与辖区45个村(居)委会调解组织建立起沟通联动机制,不但在进村入户普法宣传中加强沟通交流,还每年定期联合司法所组织各村(居)委会调解主任到法庭进行调解工作培训。
晋城法庭不断延伸司法触角,通过“法庭+村(居)委会”“法官+人民调解员”“一村一法官”“晋城通特邀调解员”“云端调解室”等多种形式,从源头化解矛盾,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司法服务和司法保障,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。
同时,晋城法庭还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,找准党委政府中心工作“连接点”,积极参与党委政府“2+3(1)+N”周研判、月会商、季分析会议,积极参与“六类”矛盾纠纷调解,以“法庭+N”为抓手,共享平安信息,不断融入基层社会治理。在工作中如发现有矛盾激化风险的各类纠纷及时向综治中心推送,协同综治中心共同研判、管控,以司法之力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、精准化水平。
据悉,自“2+3(1)+N”工作开展以来,晋城法庭共参与辖区研判会议20余次,研判案件79件,与街道、派出所、司法所等职能部门联调联处案件15件,不断探索多元解纷新路径,抓实基层源头治理。
陈某与樊某合伙经营一个干花厂,后双方发生纠纷欲拆伙,但为了如何“分家”双方一直争执不下。去年3月份,双方闹到了派出所,经派出所民警多方劝说,双方达成协议。
按照协议上的分期约定,最后一笔款项樊某必须在6月初支付完毕,可到期后樊某却一笔都没付。其间双方又自行拟定多份协议,最终都不了了之,双方僵持不下又来到派出所。
为了防止矛盾升级,派出所联系晋城法庭的法官一起赶到二人经营的干花厂,实地察看涉及纷争的成品干花、生产设备等,后将二人带回法庭,与诉前委派调解员一起耐心进行劝说。这场调解一直从中午12点持续到下午6点,双方最终达成合意,签署了调解协议书,晋城法庭依申请对二人的调解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。这一矛盾纠纷在诉前得到妥善解决,给当事人吃了一颗“定心丸”。
2023年以来,晋城法庭共受理涉企案件52件,在涉企案件办理过程中,法官耐心倾听涉案企业的诉求,针对企业提出的发展中面临的法律问题,结合审判实践,给出专业化、合理化意见建议。同时,以“优先办、引导办、便捷办”为原则,采取“诉前调解+司法确认”的模式助力企业快速解纷。
针对权利义务关系明确、争议不大的涉企案件进行速裁快审,实现“当简则简”“简而得当”。2024年上半年,晋城法庭简易程序适用率为82.40%,案件平均审理期限为14.62天。为了保障企业“纸上权益”得以兑现,对于调解或判后具有给付义务的案件,晋城法庭附上《生效法律文书自动履行提醒登记表》,及时对履行义务人进行提醒,督促案件在进入执行程序前实现案结事了。
2024年8月,在晋宁区委政法委的牵头协调下,成立了晋城街道矛盾纠纷调审一体化中心,将人民调解、行政调解、司法调解与审判工作紧密结合,实现“一个流程”整体化、系统化、一站式解决纠纷,为矛盾纠纷调处按下“快捷键”。
辖区一对积怨已久的夫妻再次因为琐事闹到了派出所。派出所民警对二人进行了劝说,但二人都不愿妥协。民警按照工作流程,将该起纠纷转到晋城街道矛盾纠纷调审一体化中心进行调解。
调解不成,纠纷移交到晋城法庭派驻中心的法官处进行立案审判。审理中,双方对孩子的抚养权、债务的承担和财产分配问题争执不下。法官考虑到双方今后还要共同抚养孩子,不宜把关系闹得太僵,得到双方同意后,法官又联合中心其他部门再次开展调解。
在各部门人员的齐心协力下,经过多轮调解,双方终于在孩子的抚养、财产、债务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。该起矛盾纠纷从接警到调审成功、发放调解书,用时不到4个小时,高效的调处工作受到了双方当事人的赞许。天选团队